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新闻

东西问丨马麟:历经六百载,南京明城墙何以联

时间:2024-12-19 10:29:44 军事新闻 我要投稿

  中新社南京12月18日电 题:历经六百载,南京明城墙何以联通东西?

  ——专访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马麟

  中新社记者 程励 朱晓颖

  南京明城墙于公元14世纪由近百万工匠历时28年修筑而成。城垣长35.267公里,现存25.091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砖石构造城市城墙。

  跨越600多年岁月,明城墙丰富的多元文化价值,如何在当下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民心相通?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南京)中国城墙研究院副院长马麟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就此作出解答。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与世界其他著名城墙相比,南京明城墙有何异同?

  马麟:南京城墙是中国明代都城城墙,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组成。其中,京城有13门,城垣长35.267公里,现存25.091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砖石构造城市城墙。外郭18门,长约60公里,遗迹约30公里,围合城市面积达到230平方公里。无论是历史还是现状,南京城墙的长度和规模都可谓世界第一。

  从全球范围来看,南京城墙在设计思想、筑城技术、军事防御等方面,都体现出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价值、遗产价值。无论是其规模宏大的内瓮城,还是构思精巧的水关涵闸,抑或数以亿计城砖上的责任制铭文,都不愧为露天的明初军事、科技、历史、文化、艺术宝库。

  南京城墙符合三项世界遗产价值评定标准:见证价值、典范价值和人地关系价值,浓缩了中国6000年的筑城文明,达到了14世纪东亚城市城墙营建技术的巅峰。代表都城体系的京城、皇城、都城、宫城城墙,和代表府城、州城、县城、卫城的明清时期其他城市城墙,共同构成了带有中国古代城市礼制差序格局与内在逻辑关系的遗产体系。

  中新社记者:今天,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南京明城墙在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民心相通方面起到什么作用?通过哪些途径实现?

  马麟:从世界范围来看,文明的要素是文字的产生、金属工具的使用和城市的兴起。其中,城市的形成离不开城墙,以城墙为载体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在国际上很有共同话题。可以说,城墙代表了一种世界性的价值体系,是世界性的“语言”。

  以南京城墙为载体进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古已有之。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诏令编纂的《洪武京城图志》,为外国使节和客商了解南京、到南京开展交流和经商活动提供了便利。明中晚期,意大利传教士、学者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介绍:南京城墙规模宏大,到处都是殿、庙、塔、桥等建筑,这些建筑的精美与壮观程度超过了当时欧洲的类似建筑。他的评价在西方产生了极大影响。

  东亚地区的很多城市,也受到中国明清城墙筑城体系、价值体系等方面的深刻影响。比如韩国最具代表性的宫殿建筑景福宫,遵循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中轴线对称原则,主要建筑沿中轴线依次排列,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和儒家思想中的秩序观念。韩国首尔的城墙,在规划建造上借鉴了中国城墙的防御理念和技术,设有城门、城楼、角楼、敌台等防御设施,构成了较为完整的城市防御体系。

  如今,以南京城墙为代表的国际交流范围更广、形式更多。南京城墙管理保护中心加入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防御和军事遗产科学委员会,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国际知名专家多次到南京城墙考察;叙利亚文明展览走进南京城墙博物馆;南京城墙与英国城墙“云上”连线等。

  2017年,我们到德国萨克森州国王岩堡垒办展,中国“象天法地”的筑城思想得到了德方人士的认同,在他们看来,“象天法地”与德国人观念中的人要顺应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是相通的。

  中新社记者:在使用现代科技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进国际合作路径方面,南京明城墙都有哪些尝试?保护明城墙作为南京古城保护更新的一部分,为全球城市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哪些宝贵经验?

  马麟:近年来,我们打造了集遗产监测、精细化管理、展览展示、活化利用等在内的多模块创新保护利用模式。2021年,南京城墙监测预警系统建成;2022年,南京城墙“一张图”资源管理平台搭建完成。

  南京城墙监测预警系统在南京城墙全线安装263套自动化监测设备,不间断监测1575个点位,形成了一体化监测预警系统。自投入使用以来,监测预警平台通过定期采集城墙数据、分析变化,排查了上千个风险点,筑牢了城墙文物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