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新闻

科学“新”声 | 郑利兵:“膜”法治水,守护绿

时间:2024-12-16 18:03:06 科技新闻 我要投稿

  “外出旅游时,看到水就会关注水质,甚至有时候带些样品回实验室来检测。”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郑利兵的研究方向涵盖了新型膜材料制备与膜工艺开发、膜污染机制研究、密闭空间废水与工业废水处理等多个领域。从入行到深耕,多年来他以膜技术为武器,为守护绿水青山、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攻坚克难,突破科研瓶颈

  2008年,刚刚结束高考的郑利兵怀揣着对大城市的向往,考入了北京林业大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他发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毅然选择把生态环境研究作为自己的方向,开启了他在膜法水处理技术领域的探索之旅。

  “其实我不觉得做实验很枯燥,可能是性格的原因,我总是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迎接新挑战、产生新思路。”在硕士学习期间,面对研究课题的重重困难,郑利兵从未有过退缩和放弃的念头。虽然最终未能如愿研制出目标新型材料,但这段宝贵的经历却为他积攒了丰富的实验经验和思路。正是这些经验和思路,为他在博士期间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新”声 | 郑利兵:“膜”法治水,守护绿水青山

  如今,面对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与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工业废水的有效治理尤为重要。膜技术不仅能够在水资源短缺的背景下实现废水的再利用,更具备从工业废水中回收宝贵资源的潜力。

  然而,实践应用中,膜法水处理技术却面临着诸多技术瓶颈和挑战。如何强化膜的抗污染能力?如何顺畅地整合多种繁复工艺?又该如何有效削减运行成本?这些问题如同一道道难关,摆在郑利兵面前。

科学“新”声 | 郑利兵:“膜”法治水,守护绿水青山

  “现在比较成熟的模式是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力量结合起来,共同去面对具体的实际问题,一起来攻关。”郑利兵带领团队投身于大量的实验研究与理论探索之中,与华能、中建等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深入洞察并分析了实际运行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成果转化,守护生态底线

  博士期间,郑利兵便投身于课题组在斯里兰卡的“一带一路”科技援助项目之中。面对斯里兰卡高发的不明原因肾病(CKDu)问题,在课题组魏源送研究员的带领下,团队将先进的纳滤膜技术应用于地下水处理领域,为当地民众带来了安全、可靠的饮用水源。这一卓越成果,不仅是中国科技力量的有力证明,更是为斯里兰卡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与希望。

  在国内,郑利兵同样在生态环境保护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出生于江西上饶的他,深知家乡的山水之美,他积极参与南昌市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驻点跟踪研究,在江西南昌、德兴等地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支撑行动。针对地方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在项目负责人魏源送研究员带领下深入调研、出谋划策,为地方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将科研的累累硕果,回馈这片养育自己的土地和母亲河,用实际行动为家乡的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郑利兵的心中也萦绕着一股自豪感。

  在做好科研和成果转化工作的同时,郑利兵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培养。“环境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学科,大家要保持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渴望,做到终身学习。”他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座,不断拓宽年轻科研人员的学术视野和思路。

科学“新”声 | 郑利兵:“膜”法治水,守护绿水青山

  谈及未来,郑利兵的目标很纯粹,他希望水污染能够得到针对性的有效治理,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能够稳步提升,日常用水安全能够得到切实保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社会认知也在深化,对废水处理的需求也在随着国家整体形势和国际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仍然有大量工作有待我们去推进、去完善。”(记者蔡琳 董小娴)

[ 责编:肖春芳 ]